读经之前的课堂暖场(经典讲读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admin 暖场游戏 2023-02-05 13:50 10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读经之前的课堂暖场,以及经典讲读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我和孩子的读经历程

尊敬的姜老师读经之前的课堂暖场,各位师友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恩姜老师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在每天学习理念和聆听师友们分享的过程中,时而感动的流下热泪,时而激动的热情澎湃,时而引发深度思考,时而赋予我们很多力量。最重要的是直指人心,明理立志,担负使命,尽己之力去力行读经并推广读经。我是来自鹤岗的读经家长陈英,同时业余时间在我们当地明德传统文化学校公益读经班做读经老师和家长课堂的读经宣导老师、我是一名高中心理规划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2017年起和我的孩子一起读经,至今已经两年多了。我家男孩六周岁,现就读鹤岗兴德学堂。

        简要分享一下我和孩子的读经经历。            2016年9月,我的同事解晓辉姐姐把我引领进了我们鹤岗当地的公益读经班。那时候的我对于儿童读经的理念一点都不明白。一直学习心理学的我信奉,要给孩子活泼自主的学习环境,所以我第一次去读经班的时候,还不是很明白和接受。我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板板的坐在教室里面就是读经,真的适合孩子吗?况且我的孩子(当时三周岁多),一直自主习惯了,让他坐在教室里面老老实实的坐着读经,他也不是很接受。所以呢,公益读经班去了一两次之后就没有再去。

          2016年11月,我的心理学同学2016年11月,我的心理学同学2016年11月,我的心理学同学史雨凌姐姐把我拉进了哈尔滨诚拙书院的读经群。在陈思老师诚拙书院的读经群里,我看到了王财贵教授《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链接,当时的我就把《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内心激动万分,相见恨晚!我多年以来的教育困惑在这里得以解答。我是一名心理教师,曾经大量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影响。给孩子读绘本,包括英文原版绘本,家里有蒙氏教具等。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发现我依然很焦虑,很茫然,内心有很多不确定性,也是随波逐流。带孩子学习英语、乐高等课程。直至接触到读经教育,犹如醍醐灌顶。我深刻明白王教授所说,一个人丧失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学西方也学不到精髓。我知道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的我还有很多困惑的真正原因。只看到人家对孩子尊重、自主的快乐教育的一面,忽略了人家规则意识,文化教养的另一面。之前长养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的坏习惯。直到接触读经教育,我才意识到经典是给孩子最好的根基的教育,生命的、智慧的、德行的学问。像树根一样,根深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看了2遍《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当即就决定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受这样的教育。教育的时机错过就不复返,当时我的孩子是三周岁半,还在教育时机之内。

          通过解老师,2017年1月放寒假期间,我和我的孩子来到公益读经班,我的孩子读经,我也开始践行读经老师,我们当时读的是《中庸》。后来我了解到我们当地的明德传统文化培训学校下面有一家以读经为主的幼儿园。

        2017年的2月底我就把我的孩子从公立幼儿园转到了文礼幼儿园。可见理念学习是多么重要。

        2017年4月份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对我的生命来说,也算是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是文礼幼儿园的张园长,请来了大连的李赫老师为我们家长和老师做了第一期六小篇读经理念的宣导和学习。为期一个月,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就在李赫老师的那一次宣导上,我才真正彻底全面的了解了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理念。并且,李赫老师倡导我们完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到尧曰第二十的100遍,内心非常的震撼,非常的清明。也是通过李赫老师结识了姜华老师,所以姜老师对鹤岗的读经教育也是贡献巨大。我当时把姜老师的学堂推荐给我大连的亲戚。我老姑的大儿子已参加两期读经冬夏令营,小女儿现就读大连六合童蒙养正学堂。从六小篇宣导之后,我一直坚持和家长共同读经和分享理念,非常受益!

        2017年12月参加了黑龙江省私塾联谊会年会,聆听了程云枫老师、崔威老师、赵阶彬等老师的宣导,深受震撼。

        2018年4月,我们参加了道中书院的六小篇理念学习,当时请来了王欢峰老师宣导,兰海东老师主讲六小篇,卞振秋老师现身说法宣导读经理念。同年12月鹤岗首届读经论坛,请来了孙清磊老师、覃丁老师,向珍老师,心灵再次受到洗礼。理念越来越坚定,内心越来越清明。

        感恩姜老师说读经之前的课堂暖场:越分享,越成长!今天梳理了读经学习历程,内心很感动!因为这其中有很多酸甜苦辣和心路历程的峰回路转,以后要和大家多多分享。回想读经这两年多的收获远远超越过去20多年所受的教育。感恩王教授和践行读经、宣导读经的各位老师,还有我们鹤岗当地为读经推广默默践行的人,刘志勇老师、张美玉老师、公益读经班全体老师。以及教过我孩子的所有老师。刘老师、金老师、续老师、陈老师等等。华侨大学黄天中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感谢我,要传承,我是怎样对待你的,你就去怎样对待别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读经,好好宣导,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今天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问题,就今天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问题,就是一直以来我都很爱学习,看起来非常上进,但是我知行合一做的不好,王阳明说:不能行还是未真知。所以我深知六小篇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我第三次学习六小篇,依然有很多点亮我的地方。所以要坚持学习和宣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姜老师的这次学习安排的太及时了。因为9月份,孩子要上小学了,到了一个抉择路口。是回体制,还是继续老实大量读经。姜老师昨天的分享太好了,直指要害,痛快淋漓,信念坚定,践行真理。向内求,负百分百的责任,勇于承担。从来没有说服别人,而是当自己明白,内心笃定,别人就不是问题。人贵在明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依理而行,依理而教。爱孩子,就让他读经吧!今天先分享到这里,感恩各位师友!

读经教学要想轻松有效,只有两个“字”!

转按:教育者最重要的是高远的见识和内心的真诚;教读经,最重要的是“心法”。有了“心法”,则教学方法和效果“源泉滚滚,不舍昼夜”。王财贵教授对“心法”的教导,可谓谆谆。

图片

1

理念坚定

1、蔡老师的班必属好班,一方面是读经理念信念坚定,一方面是读经教学“依教奉行”。(2009/03/09)

2、所谓依教奉行,我看其实也无什么神奇教法,只不过是两个观念四个字而已,所谓:“老实大量”。此四字,固守者大成,略守者小成,不守者败。此所谓成败者,非唯指学堂之成败也,乃见至儿童天性之成败也。盖唯有儿童教育之成,学堂乃成也。(2010/10/01)

3、只要在不打断其兴致的范围内,用任何方法,把经典——多听,多读,多背便是。能背多少,便是他的福气有多少,只此一法,别无良策,别无讨巧。没有什么是必须特别注意的,所有要注意的,我所想到的,您也都知道,以诚意行之,行之既久,自有心得,古人云,把定方向,只管走去,莫问前程是也。要紧!要紧!如真要求方法,则两年来,本网(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所论多矣,可以参考。但总不如自己从做中悟得。有诚意,自有方法源源而生。切记!切记!

4、读经教育实施要领有四:(1)及早读经,愈早愈好。从胎教做起,为原则性的最早。自未出生至百岁人,从知道的那一刻做起,是为各个人的最早。(2)老实读经,愈老实愈好。读真正的经,如从《论语》读起,是教材上的老实。只管呆呆地读,不解释,没花俏,是教法上的老实。(3)大量读经,愈大量愈好。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经文,反复尽可能多的遍数。(4)快乐读经:以上三点做到了,快乐之情,自然源源而来。(2008/08/23)

5、只要把握两个很基本的原则:一是:“我爱孩子。”二是:“无论如何我就是要教读经。”则一切问题会在实践的历程当中自然解决。

6、除了读经之外,恐怕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是教育的白虎汤。白虎汤是对一个已经群医束手气息奄奄的人,最后的一帖,能治就治,不能治,就再也没药治了。

7、教育的真谛在于回归人性,开发人性。但已扭曲的人性,要有大磁力场才能让它回归,要办教育,涵养自我的能量是第一要务。自我磁场涵养有两路,一是主观方面,老是自我的信念与德业,一是客观方面,环境长期的氛围。教育的信念与德业增长了,则如春雨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孟子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功。环境氛围积累了,则如置之庄岳间,令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有不自知其然者矣。

8、以“反复多读”为手段,以“背起来”为目的。——此是儿童读经教学的基本原则。但目的之达成,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成,才是真正的成。有人云:“过程几十目的”,此语最合读经原理。读经,固以能“背”最佳,但有人天性较迟缓,有人初学,一时实在背的太慢,或背了有多遗忘。然而,只要锲而不舍一直反复多次,就能补拙,就能改善其禀赋,养成其能力。

9、我想,如果能从一开始就营造一个不会涣散的氛围,然后,接着一直维持着这片凝聚的气息,不就成了?而读经教育,是很容易做到这点的。其要领是:老师自己先“用志不分”。不要做太多的工作,不要讲太多的话,以免分学生的心。你要知道,你所要做的,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什么叫做“一件事”呢?从上课开始一直到下课之前这一个多小时,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读经。你怎么营造这种只有一件事的氛围而且使之持续不断呢?就是要做到:滴水不漏。“滴水不漏”就是所有的时间段没有一刻让老师、学生分心的机会,彷佛满缸的水,没有一处缺口,没有一滴遗漏。从上课一开始,如果是老师带读,老师就说:小朋友,跟我念。你带一句,他念一句,一句念完又一句又一句又一句,让课堂上经声不断,直到下课。如果是齐读,老师一上来,就说:小朋友,打开书,子曰:预备,齐。课程就启动了,一句接一句,念完一段再从头,循环往复,让课堂上经声不断,直到下课。这样,不论老师和学生,就几乎没有分心的机会了。这样,一个班级只要配备一个老师就够了,不必两个。两个老师管一个班,是很浪费的。这个老师坐在那里,二三十个学生,哪个人心不在学习上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一个有教师特质的人,坐在那里,全部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在老师身上,老师跟孩子念书就好了,十几二十几个孩子,怎么还须要两三个老师呢?台湾有个大谦学堂,堂主张丽华老师说:“很奇怪怎么老师都觉得教学很难呢,而且一个班不能给太多学生,他们带不动。”她说她一个人可以教一百个学生。当然一直没有机会让她试试,但她就有这个信心。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要有这个信心才好。你就是不能教到一百个学生,你也不可以说三个以上就管不了。你有了可以教一百个学生的自信,这样你的精神便提得起来,你的面貌仪态就会不一样,神采奕奕,光辉照人,孟子所谓“睟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老师一进教室,整个教室就被他的精神所笼罩。说精神能“笼罩”,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一种真实的感觉。

图片

2

信心坚定

1、读经办成功的因素是家长占百分之八十,老师占百分之十九,儿童占百分之一。而所谓家长占百分之八十,老师二十,是指其理念是否明白。所以您想要办的理想,最重要的工作是向家长倡导理念。而且一再,再三,乃至十遍百遍,不厌其烦地一直不停地宣导。甚至对于已经让孩子读经两年三年的家长,亦要不断倡导。——当然,主办者自己和老师的信心更重要,也要随时自我加强——有人告诉我:如能把VCD看最少五十遍,把“手册”看最少一百遍,没有不成功的。

 

一个信心不很够的人,是很难向人倡导的。

人都是功利的,但也都是健忘的,要把他们当作自己亲人来款待,生怕他们误了他们自己。

讲一次,他们才会醒一下。天天讲,才能真正醒过来。家长醒悟了,你的班就安稳了。

2、塾内须有一种“学堂气质”,老师须有一种“老师的人格特质”,即在客观方面,纯粹以“教育”为心,其他条件掺杂愈少愈好;在主观方面,能体贴人性,知儿童,爱儿童,以协助儿童之生命成长为第一关切所在。在日常规矩的管教上,能宽严得中,既不可放任,也不可太过拘束。最重要的关键是:对读经要深具信心,深知只要引导儿童老实读经,必能读出味道,而且只要持续大量读下去,经典熏陶之力将日益显著,以此信心自我鼓舞并鼓舞学生,老师的情绪即能稳定,而给孩子有一种深厚可靠的安全感。孩子读经有了成就,又有一种心灵的厚重感,他是愉快幸福的。

3、您要有信心教下去,来一个教一个,来一双教一双。能背一句算一句,背两句算两句。则天下无难事矣。

4、我愈来愈发现,在教学上似有一种可以叫做“心法”的东西。——即,信心——发自内在的信念与诚意,是影响教学成败很重要的要素。不过这种东西,在正规教育学中是不讲求的——因为它不科学。还要,只要是有责任感的父母或教师,自然地就会有。“全心想做”这一句最好,最动人,最真实,最有力!什么人能“全心”呢?(2003/11/27)

5、请记住读经教学的要领:要简易,要大量,要深耕,总的来说,要有信心。老师的信心愈强,教法愈简易,愈简易愈高明,愈高明愈有效。读经效应出现了,什么教学的乐趣和效果自然产生,而且有不同的境界。(2008/10/09)

6、读经之法,法本无法,各自行之,只要以“多听多读多接触”为原则即可。而教学效能之大小,教师之“心意”实为绝大关键。吾所谓“心法”是也。故你若信心在此法,则此法必有效。他日若另有想法,深具信心者,亦同样有效也。曾看《了凡四训》,其中云谷大师告诉了凡有云:“语云‘不会画符,被鬼神笑’画符之法亦甚易,即落笔之前一念不起,一气而成,不杂一念,其符即灵矣。”此亦所谓“心法”也。当今师范学校不授此法,以为不科学,正不知“生命”非科学所能尽也。勉之!(2006/11/10)

7、我想补充一点,就是:老师不要有分别心。甚至还要有“反其道而行”的“心法”——要相信,真的相信,小小孩更厉害,成绩更好——要在心头中常如此想,口头上常如此讲。试试看。还有,再强调一下“读经家长”的意思——小小孩纵使不很注意也很有成果。老师心理不要太挫折,要赏识他们,要对他们有信心。祝你成功。——其实,您要常常想“现在不成功也没关系”——这样才真的会成功。凡教育的事,要着急,但不要太着急。——祝你成功——反正只要读经,现在看起来不成功,也没关系,不是吗?(2003/04/22)

8、我总认为;若父母或老师能「坚持」,则必有「动人」之效应。

此之谓「心法」。

其实,说「坚持」,也非一般所谓的坚持,乃是有一种「明白而确定的信心」。

此「信心」的内容有二:一、对读经理念的信心,即真的完全明白「读经是最好的教育」,时常告诉自己:「我正在给孩子世间最好的礼物」;二、对人性的信心,即真的完全明白且相信你的孩子是人、是活的、是有希望的、是有灵性的、是能长进的、是向往於充实饱满的,等等等等。(一般人都先把孩子看成动物、看成死的物体、看成他这辈子是来混日子的浑球、是来讨债的、反正长进不长进他也无所谓,等等等等,这样,这个孩子读不读经,真的无所谓了,又怎能「坚持」呢?)

对真理对人性有信心,是谓「有道」,能体道行道,谓之「有德」。

孟子说一个有德者:「其生色也,睟然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信心充分,非教读经不可的父母或老师,身上就有一种「气」,会产生一种「磁场」,於是会有「动人」的「效应」,此效应,何止止是动了人?实则亦动了「天地鬼神」。

此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之道也。「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当然,人还有「后天而奉天时」的一面,故如何既有内在坚定之信念,而又出之以慈柔之颜色,则在父母师长之聪明智巧了。

但,若自认为无智无巧的老实人,则只是坚定的信念,亦就足够了。因为,如果只在严毅的规定下老实的读,当然带有很大的勉强性,所以起初孩子一定会有逃避甚至是怨怼的现象,但不要慌张恐惧,因为这是人性(人的动物性、现实性),是人之常情。但坚持的日子一久,儿童之灵性,自能体会出父母师长关爱的真正心意,而信之而亲之而爱之了。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人性的信念本来就不很够,只是道听途说,只想试试看,或功利心太强,太急切,不是从人性的光辉中得来信念,则其「心」已乱,其「心法」已自取败象了(乱的心,造成乱的效应,亦是「心法」呀),那就什麼事都做不好了--纵使一时虽好,也不好!反之,毫无技俩,只是老实而行,纵使一时不好,终将好,是谓大好。

祝福天下父母老师,共勉之!

9、至于读经教学时的技能,是「事」上的问题。做事如何善巧,不动声色而让学生听教,让教学有高效率,或者也可以说是「有智慧」,但更恰当的说,是「有能力」。教师的基本能力有那些?如何让教师有能力?在这层次里,有更复杂的更个别的内容,要讨论起来,是很鸡毛蒜皮的。这「能力」,表面上是可以调教的,现今的师范学校大体在调教这些技能。但要运用之妙,我以为除了「熟能生巧」之外,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清明而热诚的教育心,我称为「教育心法」。这心法的根源,又来自于对人性和教育本质的了解。我也称为「教育的诚意」。一个对教育本质有了解的人,必有教育的诚意,一个有教育诚意的人,或者本身即能生发教育的能力,或者他是愿意去注意学习,以增长教育能力的。

所以,我总以教育的「诚意」为倡,而不斤斤于「教学技术的训练」。

现在社会上一般的读经教学者,往往不是「师范科班」出身,对于教学技能,在执教初期或许训练不足,但,「技术」的习得是不困难的,尤其教育,既然是「教人」,中庸曾引诗经「伐柯」之章云:「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管教儿童之技术,并不远人,一个正常的成人,只要有教育之认识和对儿童的爱心,在几个月半年之内,应可摸索出来。至于有些读经之教学者,确实因为太过急切,会有「打骂」的情形发生。这样的举动,当然是不足为训的,我们希望读经班迅速改善这种情况。(2006/12/18)

10、开读经班的老师,对大量老实读经的观念可能都是比你强的,你如果能够很安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这个老师教起来就一定很方便很顺利。因为双方面都这样认定,这个孩子会被这种所谓的师长,就是老师跟长辈的观念所影响,而这个影响好象是给他一个安全岛,给他一个避风港,他知道这样很安全。

假如有一方面的观念起伏不定,这个孩子他也会起伏不定。你不要认为我把孩子送私塾了,我在家里起伏不定有什么关系呢。很可能他的心灵跟你相通,我们已经发现太多——不是太多,每一个案例都是这样的。家长非常坚定的,这个孩子很快会进入状况;家长起伏不定的,这个孩子就游移不定。天天想,噢,我什么时不要读了,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了,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去看电视了。这个孩子就很难教,惹得老师很麻烦,专门要照顾这个孩子。那么这个老师心力焦粹,这个孩子也教不好。

所以,大家一定要互相的合作,让孩子有一个很安稳的环境,让他读几年圣贤之书。这是人生很难得的福气......所以我说读经的孩子是很有福气的。你一定要天天这样想,一定要祝福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很赞叹我们的孩子,很羡慕他。你常常跟他讲,唉呀,你现在读经多好啊,我都很想跟你去读,天天跟他这样讲,而这是真的,不是骗他的。这样你的孩子也会日渐地感觉他做对了,他受的这个教育是良好的教育,他也会有自信心,自豪感,他也会做得更好。那请各位家长一定要增强信心......我说只要坚定你的信念啊,那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你就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证严法师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师父又说:“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他的孩子。”一位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十分兴奋,回到家马上转述证严法师的话给他妈妈听。从此以后,他母亲就很少再对他唠叨了,他看到母亲也不会再躲,反而在下班之余,会找母亲聊聊天,他觉得现在他跟母亲像朋友一般自在。妈妈常常是一家的灵魂人物,她掌握了一个家的家庭气氛,我相信:如果没一个快乐的妈妈,就很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然而,大多数的妈妈都过份地担忧子女:课业,工作,婚姻,健康——几乎无所不担心,你想这样的妈妈会快乐吗?用“吸引力法则”的说法,就是“心想事成”。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会如你所相信的去“实现”你相信的。一个妈妈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困境 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她的孩子也会因着这样的祝福而蒙福的。相反的,如果一个母亲老是“觉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会照顾自己,一定会吃亏上当的,那么这个“担心”很可能就成了“诅咒”,以后你的孩子果然就会如你之前所担心的那样,老是出状况令你担心。佛家讲“愿力”、“念力”,你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从今天起,我们要当心去检查自己的每个“念头”,你对孩子:是担心多?还是祝福多呢?真的,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其实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恩人、师长、同学、同事等,也都要给予全然的祝福,这样,不用因担心挂念而让自己睡不着,就是双赢!因为,“心想事成”,我们的祝福一定会实现的,从现在起,把担心丢掉,让祝福常在。

孩子们需要许多的祝福--所谓许多,就是天下父母及老师都有教育的智慧和热诚,家家都有这样的父母,处处都有这样的老师,便是对他们最真实而有效的祝福了。

一定要在十三岁之前打定基础。打基础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不重要的东西,不要教他,他自己会!相信呢,就做。不相信,十年以后,你再后悔,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图片

3

有不忍人之心

第一、开读经班是表现对文化的关怀,对教育的不忍。不是为了人多人少而开,人多固好,人少也好。所以为一个人也要开,如此的开,才是诚意的。

第二、诚字能动天地,何况人世?有一个,培养一个,有两个,培养两个。一个国家,只要三五个人才也就够了,何况一个小小小区,能让七八个孩子读好书来,那可是不得了的功德呀!

第三、儿童读经成败的最大关键在家长。因此,读经教学时,最重要的节目是随时向家长再加强倡导读经理念,乃至恐吓他们——告诉他们:孩子把经读好了,要学什么有什么;如果不让孩子读经的话,学其他一切都没用!而且其他东西,慢点学,学得愈好。但读经,愈早愈好,等过了十三岁,想要读,就一辈子都来不及了。并请家长要睁大眼睛,要有一点时代见识,不要窝在自己的山洞里。看看当今世界,再过一二十年,是谁家的天下?中文人才现在就已经极度缺乏了,何况一二十年之后?如果小孩要工作,到底学什么比较吃香?家长功利?我倒怕他不功利呢!

老师也要加强理念,此即吾所谓“心法”是也

滴水不漏教学法

经声不断 用志不分

如如不动 滴水不漏

时间:2014年7月29日上午

地点:苏州乐谦学堂

主讲:王财贵

整理:杨蓉  校对:怀仁

修订:王财贵(2014年8月2日)

方(哲萱)老师要我向各位讲一讲我近来提倡的一个新的教学法。其实,如果说出来,你会发现这个新法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发明,其中也没有什么新的意思。那是因为有些学堂的堂主和老师,说他们在私塾里,要长时间陪孩子读经,并且要照顾孩子的生活细节,感觉很累,于是堂主很同情老师,老师自己也很同情自己,难免有些倦怠感。这相当出乎我的意料,才讲了这个“新法”。本来,我以为教学是不会累的,尤其是教读经,简单地说就是陪孩子读书,而且陪孩子读这种可以教学相长的书,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如果想要读书也要这样读。或许,不是你陪著孩子读书,而是孩子陪著你读书,又可以领薪水过生活,教读经的老师可应是很幸福的一群啊,何以感觉累?

我想,为什么会累,有两种情况会让人累:一种是体力的——体力耗得多就会累;一种是心理的——心里不顺畅也会累,而心里不顺畅的累远比体力活动的累更累人,而且更不容易恢复。教学工作,不像农夫,不像苦力。教学如果累,应不是筋骨劳动的累,而是心理负担的累。心理负担的累是因为带著孩子读书陪著孩子读书而累吗?或许不是,而可能是心里不顺畅、不舒坦的累。

不顺畅、不舒坦,首先可能是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没有什么兴趣,他把工作当做是应付──不得已要去面对它,不得已要去完成它。如果这样,我们就是在耗费我们的生命去做一件我们所不甘愿的事,这种生活状况,我称为“卖血”。医院里有人要输血,有人就去卖血,因为他没有别的工作,只好去由人抽血。血就是生命,他把生命卖掉,得到一点钱,去过“生活”──其实,不是过“生活”,而是过“死活”。他是不愿意做这种事的,但他不得已。如果一个人去做工作的心情是这样的,那他的心里一定很空虚,很茫然,很无奈,这样的活著,活得是很累很累的。所以如果教读经的老师本来并不喜欢做这工作,只是为了找一份“职业”,于是他只是来应付,而“应付”的时间又那么长,当然很累很累了。

但是一般来讲,读经老师首先应该对读经教育稍微有了认识,而且是有些理想的人。如果凭著这种认识这种理想做教育,教读经应该是不会太累人的。因为这是他喜爱的工作,跟他的生命是合一的。这时虽然也在燃烧自己,但他是心甘情愿的,甚至一直觉得自己的力量还没有用尽,希望尽量做得更好。像这样精神昂扬,热情洋溢,活力充沛,是不会感觉累的。

如果说虽然我有热情理想,我做我愿意做的事,但是时间总是太长,事情总是很多,还是会累啊。我想,时间的长,如果是喜欢的事,便不觉长;而所谓事情的多,可能不是因为带孩子读经而感觉事情多,而是因为要“管孩子”──做“教室管理”而感觉“烦”。心里一“烦”,就感觉事多了。

读经,如果就单纯地一直读书,至少是比较不会累的,甚至是可喜可悦的。但是要去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要维持一个班级众多学生的秩序是很累的。如果老师常常要做“教室管理”,就是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要纠正他的姿势、他的行为。如果老师又要教学又要管秩序,一心两用:当你在管秩序时就荒废了教学,教学效果差,学生更提不起兴趣;学生没兴趣,教室越难管理,恶性循环。有些老师心理上怕学生,怕进教室,这可能是老师最大的累的来源。

那么,可不可以让老师几乎不需要管秩序,也就是如何让班级管理顺当一点,才可减轻老师大部份的烦累呢?我们可以这样看:一般体制内的老师也要花费精神去做教室管理,所以“教室管理”是师范生必修的的一门重要科目。老师们虽然都修了教室管理的课,但并不见得每个老师都做得好,有的是因为总体环境的关系。譬如,十多年前,有一位美国来的教授跟我说,他们公立中小学的老师上一堂课,要花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来管秩序,才能勉强维持课堂的进行,这是美国“个性开放”的大环境造成的普遍现象。

另外,教室管理容易不容易,也有教师个人的因素。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教师的特质,他往讲台上一站,学生就依顺听从;有些老师不具备这种特质,用尽手段还是束手无策,孩子东倒西歪、乱七八糟,老师不管也不行。那时,老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在拉锯,所以很累。如何改善这种拉锯式的教学管理,是教学艺术化的第一步。

其实读经的孩子读的是圣贤书,私塾的教室秩序已经比一般的学校好多了,但是我们希望更好。怎样才能更好?我们想:如果孩子的学习状态好一些,教室就好管理一些。如果孩子们都不需要管,那岂不是轻松自在了吗?要状态好,甚至不需要管,有两种条件:一种是学生好学,他主动想学习。但这种情况是不多的,十个里面没有一个是主动好学的,所以需要第二种“善巧的夹持与管理”。怎么夹持呢?就是不要让他东倒西歪——不是姿势上的不东倒西歪,是学习心理上的不东倒西歪。

怎么让他的心理不东倒西歪?《庄子·达生》篇有一句话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个志就是意志,起心动念叫意,用心的方向叫志;不分,有的人写成“不纷”,起意用心不分散,不纷乱,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上,这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说他的精神就会凝聚在一起,精神凝聚了,有如神明那样的清澈通透。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好学,他全心都在学习上,就是用志不分,他便能凝敛其精神,他的心灵便“清明如神”,他学习的效果便“如有神助”。如果个个学生都主动好学,整个班级自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如果学生并不都是主动好学的,我们是否可以营造一个氛围,让他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本来,如果有一个孩子他的心不在学习上,就会出神,或东张西望,或者做些小动作,于是他的心越分散了,完全不在状况中,而且这种状态太过份了,也会产生“负能量”感染其他同学。这时老师心里便会不安,就要管他,想把他拉回来,于是老师在心理上和行动上跟他拉锯。当你费心和他拉锯的时候,别的孩子就被你闲置了,他们一时没事情做,他们的心志也纷纷地离散了。

老师管东顾不了西,管西顾不了东,于是眼看著全班涣散了,解体了,教室不像教室了,老师不像老师了。老师心慌了,要用很大的精神和力气,甚至要动怒,疾言厉色一番,才能把整个教室重新凝聚起来,这不是很累人吗?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方式,让纵使没有“教师特质”的教师,也能依著操作而达到不必管理的境界?

我想,如果能从一开始就营造一个不会涣散的氛围,然后,接著一直维持著这片凝聚的气息,不就成了?而读经教育,是很容易做到这点的。其要领是:老师自己先“用志不分”。不要做太多的工作,不要讲太多的话,以免分学生的心。你要知道,你所要做的,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什么叫做“一件事”呢?从上课开始一直到下课之前这一个多小时,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读经。

你怎么营造这种只有一件事的氛围而且使之持续不断呢?就是要做到:滴水不漏。“滴水不漏”就是所有的时间段没有一刻让老师、学生分心的机会,仿佛满缸的水,没有一处缺口,没有一滴遗漏。从上课一开始,如果是老师带读,老师就说:小朋友,跟我念。你带一句,他念一句,一句念完又一句又一句又一句,让课堂上经声不断,直到下课。如果是齐读,老师一上来,就说:小朋友,打开书,子曰:预备,齐。课程就启动了,一句接一句,念完一段再从头,循环往复,让课堂上经声不断,直到下课。这样,不论老师和学生,就几乎没有分心的机会了。这样,一个班级只要配备一个老师就够了,不必两个。两个老师管一个班,是很浪费的。这个老师坐在那里,二三十个学生,哪个人心不在学习上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一个有教师特质的人,坐在那里,全部学生的精神都集中在老师身上,老师跟孩子念书就好了,十几二十几个孩子,怎么还须要两三个老师呢?

台湾有个大谦学堂,堂主张丽华老师说:“很奇怪怎么老师都觉得教学很难呢,而且一个班不能给太多学生,他们带不动。”她说她一个人可以教一百个学生。当然一直没有机会让她试试,但她就有这个信心。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要有这个信心才好。你就是不能教到一百个学生,你也不可以说三个以上就管不了。你有了可以教一百个学生的自信,这样你的精神便提得起来,你的面貌仪态就会不一样,神采奕奕,光辉照人,孟子所谓“睟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老师一进教室,整个教室就被他的精神所笼罩。说精神能“笼罩”,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一种真实的感觉。

我做演讲也有这种心得,如果像这样面对十几个人的场合,我是一种心态;像前几天听众八百多人,就需有另外一种力度;如果数万人呢,又将要有另外一种精神。总之,面对越多人,整个神情要提得越高,才能笼罩全场。假如你没有笼罩全场,只对著前面这几个说,后面就乱。

所以老师的特质是不容易养成的,一个精神力不够的人,平常就无精打采的人,你做什么事也不行,当然也不能当老师。要做老师,就是要信念饱满,精神昂扬,你要自觉你是来教孩子的,你是要带领孩子生命成长的,你要念兹在兹,有这样的自我觉醒。如果你还不能够像菩萨一样,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诸佛菩萨随著众生的因缘而感应亲切;靡不周,没有不周到的,要不怎么叫观世音,怎么说闻声救苦呢?但他的有感斯应,救苦救难,却不需要跑来跑去,他永远只是端坐在菩提座上,也唯有他永远坐在那里如如不动,才能应感四方无不周到恰好。

一个老师教学,能做到这样不动声色而应感全班,应该是最高品质了。但是这很难得的,这是个理想。所以我劝老师要走动走动,游走于教室的桌椅之间,学生的行列之间,看到哪个孩子志气分散了,神采萎靡了,不在学习上了,你就想办法提醒一下。不用叫全班停下来,专门教训这个孩子。他坐姿不端,你就拍拍他的背;他出神了,你就点点他的桌子;他做小动作,你就摸摸他的头,大家依然继续读书,经声依然不断。《中庸》所谓“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一个越不大吼大叫的老师,愈有威严;学生的心,很容易被威严的小提示所收拾,一个个孩子的心收起来了,全班的心就聚起来了。

在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诵读声中,整个“气场”便见一片厚实沉静,祥和光明,这也是一种“师严然后道尊”的现象。每个孩子都是神,你以你的神带领他的神,还有什么不好管的呢?每个人的心笃定了,学习效果好了,老师的心灵反而受到很大的鼓舞。这样的教学,便不是你在耗散生命,而是你在回收宇宙的能量。到了傍晚下课了,你还精神抖擞,怎么会累呢?心态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这就叫“滴水不漏”教学法。

不要常停下来讲废话,语文教育就要让他 一直念一直念。要让他聪明,只要让他动口舌,口舌一直动一直动。要提升他的记忆力,也只要让他反复再反复。要扎实文化教养,也只要让他把一句句圣贤之言沉浸再沉浸。要包本背诵,要进书院,要成人才,也只是趁他还小的时候带著他督导他背诵再背诵。这是天下最简单的事了,如果连这种事都不能做的话,还能做什么事呢?但这也可以说这是天下最艰难的事,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这样简单就有效,大家都拼命去做繁难而无效的工作,简单的事,他反倒做不来了。

有个学堂的堂主和老师们说孩子总是东摸西摸、左顾右盼、两个推来推去,有手上玩东西的,有折纸的,有画图的,老师管东顾不了西,管这边那边又出乱子,他们很累,我就让他们用这种教学法:隔天,老师进教室二话不说,只说:“小朋友!‘子曰’,预备,齐!”每节课就这样,一直到下课。经过两天,有个孩子跟他妈妈说:“我这两天读书越读越高兴,我现在读很多呢!”——孩子读多了,充实了,他是快乐的。你若让他放松了,他这边动一动,那边动一动,心灵是纷乱的,浮躁的,空虚的,他生命没著落,他没有安全感,他是快乐不起来的。所以我们老师要为孩子营造避风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靠山,老师就是他的靠山。

我们要对人性了解透澈一点,你不要怀疑只教他这样“死读书”会不会太严格了呢?你该管严格的时候就严格啊,这样该放松的时候才可能放松啊!所以我建议大课时上课,大课时下课。譬如一上课一个半小时,一下课三十分钟,让上课下课都尽情尽兴。上课了,一读书,读书的强度很大,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无聊,心静下来,虽然一个多小时,但感觉很快就下课了,就好像僧人入定一样。我看过有一个和尚说他在年轻参加打七,有一次,坐下去几分钟,“当”一声,磬就响了,要下坐了,他醒过来,问旁边的人“今天不坐香了吗?”一炷香大约45分钟到一个小时,是初学打坐的一次份量,旁边的人说:“我们坐了一炷香啦。”“不是两分钟而已吗?”这叫入定,这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你没听说读经也有入定的效果吗?

你在教孩子读经的时候,你心里面应该想——我这样教是爱孩子的,这经典就是给孩子最恰当的教育内容,念读背诵就是对孩子最适合的教育方法。你这样的爱是很深的,孩子会感受到的。孩子是用他深沉的心灵和你的心灵相感应,而不是你表面上表现多么呵护他,多么尊重他。教师应该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才有信心从事教学,这叫做“教育的心法”!在教学现场的老师要有笼罩全场的精神,所谓“全场”,包括空间的全场和时间的全场。空间的全场就是这整个教室和所有学生;时间的全场,就是这一节课一个多小时。你的精神要两面完全笼罩,如果你萎靡了,学生就萎靡了;你如果分散了,学生就分散了。总之,这个“滴水不漏教学法”,就是:第一,经声不断,第二,随时提醒。记住:宁收勿散,宁拙勿巧。提供此法给各位老师试看看,应该有效。好,谢谢各位。(掌声)

读经之前的课堂暖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经典讲读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读经之前的课堂暖场的信息别忘了在365暖场活动网(http://www.bkl365.cn)进行查找喔。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